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那些小事製作團隊

《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Aristotle’s Way)》讀後感



寫在前面:


  這本書是我去受訓時的指定閱讀書目之一,規定最後一周要交一篇讀後感,佔考核5%。受訓期間除了上課,還要在兩周內和小組成員弄出一份專題報告,以便在第三周進行報告,所以這本書我直到報告結束那周的禮拜天才看完,緊接而來的便是閱讀心得和驗收考試。於是在看完書的隔天我就急急動筆寫了讀後感,嗯……不過寫完後我覺得內容沒有什麼「感想」可言,基本上就是這本書的大意,就說我很不擅長寫閱讀心得了(望天)。


  可能乍看有那麼一滴滴道理,但細想就能發現滿多吐槽點──對的,因為我當初看書也有些地方不那麼認同,西方學者的邏輯思維有時並不好完全照搬適用。可是也沒時間改了,我筆試科目的複習進度嚴重落後,歷史的教訓就是會反覆上演,一瞬間真的很有學生時代的既視感啊。


  但老實說我寫完當下就閃過「啊啊要是我下個月、下下個月回去上班太忙,好像可以拿這篇來交稿」的念頭,這叫一語成讖嗎??我懺悔一下好了:下個月一定會努力生新稿,然後今年的願望清單是「希望可以完結《Something hope you could know》專欄的乳癌介紹系列」。加油加油!



說到幸福,你會想起什麼?


  人人都希望獲得幸福,但你是否想過,幸福於你而言又是什麼?是吃穿不愁、衣食住行娛樂都能滿足就夠了嗎?或者你其實更渴望獲取精神上的充實感?  


  《關於人生,你可以問問亞里斯多德》便是一本教你如何穩步踏上追求幸福大道的哲學書。透過作者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深入淺出的精心解說,遠在23世紀前的亞里斯多德彷彿躍然紙上,與你面對面探討關於幸福的內涵和影響構成幸福的數個要素──潛能、決定、溝通、認識自己、意圖、愛、群體、閒暇、面對死亡。


  根據書中的定義,最值得人用上一生追求的目標便是「幸福」,而亞里斯多德式的幸福,則是透過實踐科學,在人生歷程中理性而有序地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於世界有所助益。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我們國高中時期公民科必定會讀到的理論之一,人類的成長階段若從金字塔圖來看,從低到高分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滿足底層的需求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亞里斯多德的思想與此相似:人需要吃飽穿暖有房子住,保證肉體存活才有餘裕進行哲學思考,甚至渴望發揮所長,為家國貢獻一己之力,如同馬斯洛理論中的自我實現。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指你想做什麼、為什麼想做、然後實施計畫去達成。追求幸福即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你首先要思索自己有哪些潛能,「潛能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及理由」,「認清你的才華,以及什麼事會讓自己快樂」並且,「只有喜歡才會得心應手」。


  接著,要了解你自己──無論優點或缺點,有時缺點也不見得是壞事,只要不過量,缺點的存在反而可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比方說,我曾和朋友討論過自己有時做事比較急躁,她告訴我「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妳會很快的將份內的工作做完,不會拖到明天。」重要的是,不論哪種性格特質都是過猶不及的,保持在中間值(中庸)就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美德」(此處可參考亞里斯多德的「美德惡行表」)。


  再來,你便可根據你的潛能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在接近、完成它的過程中可能會有無數選擇,你需要審慎地全盤思考後做出當下最適當的決定。過程中多少會遭逢困境,但也會獲得幫助,與人為善,學會在群體與人溝通相處,建立情感連繫(親情、友誼、愛情),自我實現感會在你實踐目標的過程中逐漸累積,在群體中獲得認同感,並感知到「自己是有用的、有益於世的一方」,然後能抬頭挺胸,自信地在世上生活。


小結


  當我們有幸成為世上最幸福的人,就意味著達到了自我實現的目標,精神面充盈飽滿。或許在此時你便會想到無可避免的死亡的到來,相當於一口氣剝奪你長久以來努力獲得的「幸福」,死亡因此讓人厭惡畏懼。


  書的扉頁上這麼寫著:「我們擁有理性思索世界的潛能。」通過理性思索,已實現自我價值的我們對世界是有所貢獻的;與親友長時間相處積累的情感連繫讓我們牢記彼此。慢慢地我們學著盡量不那麼畏懼未來必定到來的死亡,甚至因為它必定到來,反而要讓自己活得更好,讓珍惜你的人留下更多回憶。親友的記憶中有你的身影,世界會記得你的成就,某種程度說來,我們因此以不同方式活在世上。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