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董永傳說故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追溯董永傳說故事最初的原型及情節的演變,最早關於董永傳說故事的文獻記載為曹植的《靈芝篇》,其情節發展由最初的「孝感動天」及「神女下凡幫助」兩個基礎情節增益、發展出「尋母」、「織女賜寶」、「懲戒洩漏天機之人」、「以槐樹為媒」、「董永拜官」、「另娶」一系列情節,此外董永傳說故事核心主題亦由「孝」轉至「情」。
壹、前言
董永傳說故事家喻戶曉,隨著時間改變而有所增益、變異,其故事核心主題也從「孝」轉向「情」。此文為透過漢畫像、傳世文獻、戲曲之比較整理,追溯董永傳說故事的原型及討論其內容、情節的變化。並探討董永傳說故事中兩大主題孝與情的述寫意義與轉變之因。
貳、董永傳說原型與情節演變
關於董永傳說故事的原型,筆者試圖以現有圖像與文獻紀錄追溯之,武梁祠董永事父漢畫像是現存研究董永傳說的最早圖像資料。此畫像內容為一老父(即董永父)坐在一獨輪車上,車前有一人手拿耕作器具回頭看了車上的老父。容庚於《漢武梁祠畫像錄》中對此圖釋曰:「一人坐鹿車,左手扶鳩杖,右手直前者,董永父也。車後倚一樹,有小兒攀援欲上。左一人向左立,回首顧其父,左有一器,以右手執其蓋者,董永也。」而董永傳說故事相關文獻紀載,最早可見於三國魏曹植《靈芝篇》一詩中:
由武梁祠的董永畫像及《靈芝篇》的記載可知董永傳說最初的原型為董永家貧,便努力耕作、作人奴僕以侍奉老父親,因其勤懇、孝順的態度感動上天,便「天降神女」為其織布,改善生活。
紀永貴於〈董永遇仙故事的產生與演變》一文中認為現存最早董永傳說故事相關文獻《靈芝篇》中已經具備了後來董永遇仙故事的五個關鍵要素和基本叙事結構,即:董永家貧、董永至孝、董永佣作、感動天靈、神女助織。筆者將其整理,認為由曹植《靈芝篇》一詩中即可見此時董永傳說發展出「孝感動天」及「神女下凡助償」兩大情節,後世董永傳說中皆建立於此兩大重要情節基礎之上,而後於此添枝加葉。
干寶的《搜神記》記載:
干寶《搜神記》與劉向《孝子圖》的內容、情節大同小異,為敘述董永因父喪無錢辦理喪事,於是借錢安葬、賣身為奴,於前往主人宅的路途上巧遇一女子願與其結為夫妻,為董永織絹布償債,後才自表明身分:原為天上織女,為天地感董永孝心,命己下凡相助。由干寶《搜神記》與劉向《孝子圖》所記載的內容可知,增益出「賣身葬父」之情節,也由此確定了「織女下凡助償債」的基模。除此之外,亦可從中見神女的身分確定:「織女」,也因織女的身分而產生出織布速度異於常人的神奇情節,此時期董永傳說的故事主要情節大致於此定立,後世的董永傳說大體於此基礎上做情節的增益與變異。
將文獻資料順著時間向後推移,唐代董永變文中前段內容沿承:「賣身葬父」與「織女下凡助償債」的情節主軸,後便有所增益。在織女告知董永自己的真實身分與來意後,留下一子董仲後便返回天庭。董仲在人間長大,待漸知人事之時便開始探詢自己的身世,在卜算先生孫臏的幫助下,於河邊偷取織女的衣服以與生母相見,最後從織女手上獲得金瓶轉交至孫臏,洩漏天機的孫臏因此得到天火燒盡占卜之書的懲罰。
從上述可知唐代董永變文於董永傳說故事的內容、情節演變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地位,前承:「賣身葬父」、「織女下凡助償債」,並發展出「尋母」、「織女賜寶」、「懲戒洩漏天機之人」三項重要情節,而此三項情節也深深影響並成為後世董永傳說的內容基礎。此外,深究董永變文內容可見文中出現「多生」、「發善願」、「知識」、「天堂」、「濁惡」、「帝釋」、「天女」、「阿耨池」等等佛教常用語彙,可以說明佛教對於變文的影響程度。
董永傳說故事內容與情節發展至唐代董永變文已大致抵定,後世洪楩〈董永遇仙傳〉與顧覺元的《織錦記》便是皆具上述所言的五項情節:「賣身葬父」、「織女下凡助償債」、「尋母」、「織女賜寶」、「懲戒洩漏天機之人」,以其作為基礎發展出更細微、豐富的情節。由〈董永遇仙傳〉與《織錦記》的內容可見其發展出「以槐樹為媒」、「董永拜官」、「另娶」的三大主要情節。除此之外,董永與織女的兒子也在〈董永遇仙傳〉中成為「董仲舒」。關於「董仲舒」的出現,在〈董永遇仙傳〉之前,晚唐杜光庭《錄異記》中即記載:
〈董永遇仙傳〉與《織錦記》除上述所言增益的「以槐樹為媒」、「董永拜官」、「另娶」的三大主要情節與「董仲舒」的附會外,故事中新增許多人物且各個詳細、明確,如董永賣身之家有明確的姓氏:「傅」、傅家有女兒傅賽金等等。此外亦添加許多細膩的小情節使整個故事更加貼近生活、合理化,如〈董永遇仙傳〉在描述織女與董永相遇之時如此寫道:
從中可見織女詳細述說自己述孤寡無依的身世,董永與此時也發展出與以往不同的態度,形塑出幾經掙扎、猶豫,最後被動接受的形象。董永深怕自己債務盈身拖累他人而拒絕織女結為夫婦的要求,最後在織女強硬的態度及槐樹作媒的情況下二人終結為夫婦。
而以槐樹作媒,除了體現當代媒妁之言的傳統婚嫁禮儀之外,選擇以「槐樹」作為見證婚嫁之媒人,亦有其特殊意義。根據纪永貴於〈槐樹的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徵〉一文中,可見槐樹具有「長壽」與「茂密濃蔭」的兩大特質,前者長壽的特質自然可與長生不死、成精成靈的概念作連結,後者「成蔭」的特徵,與中國傳統陰陽調和觀念有關,認為濃蔭之下,陰氣旺生,自然使人產生崇敬畏懼之心。除此之外纪永貴於〈槐樹的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徵〉中亦由諧音的方式解釋選擇槐陰為董永織女見證婚姻的原因:
董永故事發展至〈董永遇仙傳〉與《織錦記》已然相當完整,於此時可見故事的核心內容即為圍繞著孝所打轉,相信孝能感動天,而隨著民間說唱、敘事的流傳,董永與織女的人物塑造越加立體、充滿人情,符合當時民眾心理及娛樂需求,並在「至孝」的大主題之下漸漸加入「情愛」的敘事描寫。
《小董永賣身寶卷》在內容上為迎合民間審美、娛樂的需要,在「至孝」的主軸核心思想下,加入了「修道成仙」的情節,董永最後得道升仙得到玉皇大帝的讚賞:「封你孝子第三名,二十四孝你在内,逍遙快樂做仙人。」升仙的情節符合當時民眾信仰、寄託與想像,可由此見得當時潛在的民間意識。
《小董永賣身寶卷》中對於董永與織女的愛情並未進行過多的細節描述,但與先前所流傳的董永傳說相比較,可從其中織女忍痛訣別、玉帝阻撓二人情感與董永修道升天得以相見的情節中,見以往所未提及的情感流動。而後青陽腔《織錦記》(現存〈槐陰相會〉、〈槐陰分別〉兩齣),著重描寫織女、董永二人分別時難分難捨之情,相對於先前的變文、話本添加了更豐富的情感描寫,對後世戲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後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與其他近代戲曲、影劇的不斷演繹、改編,強調董永與織女相遇、離別的坎坷愛情經歷,見董永與織女二人之間的情感流動、波折,董永故事的核心已然由「孝主題」轉變至「情主題」。
以下為針對《靈芝篇》、《搜神記》、《孝子圖》、董永變文、〈董永遇仙傳〉、《織錦記》作情節比較整理,由於《小董永賣身寶卷》與《天仙配》筆者無收蒐集到完整全文,便不列入比較。
參、董永傳說故事敘寫意義
董永故事大抵是在漸進發展中逐漸成型,由此傳說故事演變的過程可依其核心將之分為「孝」與「情」兩類型。最初的董永傳說故事皆是以「孝」為主軸作圍繞,而後因應民間娛樂與審美性,漸添入「情」的部分,由「孝主題」漸轉為「情主題」。以下將針對董永傳說故事的兩大核心「孝主題」與「情主題」作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孝主題
記載董永傳說故事最早的文獻:曹植《靈芝篇》的內容可明顯看出其「孝行感天」的核心思想。除了歷代文獻之外,由相關壁畫考證。董永傳說故事最初見於漢代畫像石:武梁祠的畫像,而歷代墓葬的畫像石、畫像磚皆有董永傳說故事的描繪,為董永傳說故事流傳遠廣的途徑之一。朱瑤於〈董永故事文物文獻考述〉一文中指出董永傳說故事的文物(壁畫像)資料大多依託於二十四孝故事之下存在,如北魏中期的「孝子圖石棺」,上刻六幅精美的線刻孝子圖,其中一幅即為「子董永」。由此可見董永於民間流傳中具孝子代表的形象。
以董永變文作為一分界點,在董永變文之前的《靈芝篇》、《孝子圖》、《搜神記》等等董永傳說故事記載中,對於「孝」的酬賞僅止於「解除當前危難」描述織女在短日之內幫助董永償還債務。而董永變文之後的〈董永遇仙傳〉、《織錦記》等故事中,董永不僅在織女的幫助下償還債務,更透過孝感天靈、織女助償的行為在現世彰顯其孝行,得到世人的讚賞,進一步得到官職、娶得嬌妻等等所謂「五子登科」的願想。
敦煌寫卷中的董永變文於卷頭寫道:
開宗明義世人「百善孝為先」,勸戒世人孝順父母,個人在人間所作的善、惡之事天地皆有所見證。由此可見董永傳說故事具有宣揚孝道的核心思想與勸戒作用,後世添加董永加官進爵、妻兒圍繞的情節為具有吸引、說服世人從孝的增強作用。
孝道遵循儒家思想傳統的華人社會中具有極大的份量,《論語》等儒家重要典籍對於孝道的重視更是不留餘力,然而接觸四書五經等經典的對象限於社會上層的知識份子,對於一般平民百姓,流傳於民間的說唱、傳說故事才是進行文化思想傳播、教育的真正媒介。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 在《鄉民社會與文化︰一位人類學家對文明之研究》一書中,將一民族整體的文化傳統分為「大傳統」與「小傳統」。以文化傳統理論角度來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大傳統意指中國傳統士大夫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四書五經經典等。「小傳統」則意指流傳於民間,透過戲曲、歌謠、俗諺等等方式表現、流傳,真實反映民間生活、文化。
「小傳統」對於民間百姓而言是最為親近的,彼此具有相互影響、映照的關係,董永傳說故事具有中國傳統崇揚的孝道內涵、與現實生活貼近亦滿足世人對於神仙世界與現世成就的美好想望,是以廣受歡迎、流傳。
二、情主題
隨著民間敘事視野及說唱傳播形式開展,董永與織女二人的形象描寫越加豐富、立體,二人被賦予了與常人般的情感流動,使其更為真實、貼近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加入愛情悲劇軸線與骨肉分離之苦。
在董永傳說故事中,織女受天帝之命下凡相助,總有一天將返回天庭,在董永與織女互生情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兩人的愛情勢必以悲劇收場。自董永變文開始,董永傳說故事中出現了「兒子」此一新角色,董永變文中寫道:
變文中描述織女臨別前流淚千行,但並無再做過多描述,究竟織女的淚是為夫妻恩愛別離之苦抑或是骨肉別離之痛而流?是兩者皆有抑或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不過也因此留下許多想像空間並為後世董永傳說故事留下增補、延展的空間。
自董永變文後,關於「情」的部分,後世董永變文依其內容、情節發展可產生出骨肉之情與男女情愛兩大系統。關於骨肉之情的系統,〈董永遇仙傳〉與《織錦記》中較無描述董永、織女二人之情,董永在織女離開後續娶傅賽金,生活美滿,董永與織女的兒子在稍懂人事時尋母,織女礙於天庭規定不得母子團聚,只能贈與兒子寶物。此系統只能由織女賜寶物中見織女對於兒子的親情、疼愛,較為淺薄。後世、近代的董永傳說故事亦多省略尋母此一情節,多著墨於二人情感分合之悲劇。
相較於骨肉之情,男女情愛的系統發展較為精彩且曲折,董永與織女二人之間存有堅定的愛情,天庭律法的阻撓使其愛情坎坷、曲折,為符合民間大眾喜團圓的心理,《小董永賣身寶卷》與近代的黃梅戲《天仙配》作品中,二人經歷「合—分—合」的愛情歷程,最終在董永與織女不懈的努力與對愛情的堅持下擺脫現實的阻撓,團圓不分離。
董永傳說故事之所以由「孝主題」漸轉形成「情主題」,在於隨著時代演進、社會繁榮,觀眾對於娛樂的需求大大提升,此種淒美、情感起伏跌宕曲折之情節較為引人入勝,令人蕩氣迴腸、黯然銷魂。
肆、結語
本文由漢畫像、傳世文獻、戲曲、影劇等多角度,按照流傳時間先後見董永傳說故事的原型及各階段的情節發展、演變。並針對董永傳說故事中「孝主題」與「情主題」作敘寫意義與轉變的初淺探究、分析。
董永傳說故事歷來易與牛女故事在流傳中合流、交疊,有學者認為董永為牛女的分支,筆者於此文並未針對此部分作分析、探究,可為筆者未來持續研究、努力的方向。
伍、參考資料
一、專書:
郎淨:《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結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二、期刊論文:
紀永貴:〈董永的原型及衍變〉(《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01期,2004年1月),頁122-128。
紀永貴:〈董永考〉(《池州師專學報》第16卷第6期,2002年5月),頁94-138。
紀永貴:〈槐樹的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徵〉(《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7。
朱瑤:〈董永故事文物文獻考述〉(《孝感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5-19。
錢姿妤、車瑞:〈《小董永賣身寶卷》研究〉(《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16年3月),頁69-7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