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那些小事製作團隊

與學生對話的方法和實踐困難



  本次分享自己這段時間參與研習、閱讀書籍學習「與學生對話」的心得與實踐困難,8月初時已有開始閱讀「薩提爾」對話學習的書籍,碰巧8月底參加了林偉信教授「如何用新聞事件引導學生思考」的研習講座,其中不僅只分享教學中的問答技巧,更提及與學生對話的態度、方法,研習結束後我便買了林教授推薦的書來看,並嘗試運用在生活中,經歷了小小的成功與大大的挫折……



一、研習內容:

  林偉信教授曾在東華開授「哲學與人生」的課程,老師的課堂特色即為「問答」和「對話」。此次研習重點便是學習如何將「討論」帶至課堂上及師生「問答」的技巧。


  講座一開始,林偉信教授便以幽默風趣的口吻述說一個「親身經歷」,藉由此小故事引發聽眾的好奇,達到「引起動機」的效果。故事是這樣的:一對夫妻結婚多年後丈夫出軌,為了能夠結束這段婚姻關係,丈夫不斷發簡訊(一天十幾封短信)請妻子和自己離婚,沒想到小三發現這個丈夫其實並不富裕,便斷了聯繫,被小三拋棄的丈夫立刻回頭尋求妻子的原諒,為求復合甚至搬出岳父、岳母、兒子當救兵,試圖以家庭的羈絆、往日的情感打動妻子的心。而妻子則是在一開始得知丈夫外遇後搬離住家,之後便在丈夫的強烈請求下,於離婚、復合之間反覆考量、拿不定主意。


  藉由精彩的故事抓住觀眾的眼球,誘發濃厚的好奇心後,便開啟了課堂的重頭戲:思辯與討論。林偉信教授以故事中男、女主角為例,讓所有人思考丈夫和妻子的人格特質、行為基準,隨後便把眾人的回答結果於白板上整理成圖表,得出眾多答案後再請大家思考、將之「統整」。最後在點出此故事的謎底:1950年女權團體對此辯題提出抗議與反思,讓所有人恍然大悟為何老師於其中偏向引導男性具有正向人格特質與處事方式。


  林偉信老師藉由這一連串的操作讓我們從中觀察、學習到許多師生問答、思辯的技巧。在「問答」部分,老師運用了以下幾個技巧:

  1. 將「回答」寫下來(一般記於黑板上)

  2. 鼓勵與追問

  3. 重述學生的答案

  4. 競爭型提問,使答案不斷累加

  5. 適時斬斷與問題不相關、旁枝末節的討論

  6. 老師扮演無知者,讓學生有講述觀點的空間

  7. 提問時站在學生面前等他回答,讓學生產生必須「擠出東西」的壓力

  8. 請學生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善用舉例

  9. 將知識、討論結果圖像化、列表化


  活用這些技巧可引導學生回答更完整、思考更全面,並且不斷循序漸進、讓思考脈絡化、結構化。林偉信教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與「學思達」的教學方法、理念不謀而合,兩者皆是將舞臺交還給學生,老師扮演主持人的角色,需帶動討論的氛圍與適時引導,並強調好奇心和思考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此時,塑造一個讓學生安心、主動討論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林偉信教授抑或是「學思達」教學者,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都要時刻注意,以鼓勵及正向回饋的方式讓學生願意發表。老師同時也要發揮記者採訪般的提問方法與精神,不斷追問來挖掘、完整學生的答案,讓學生在問答中不斷思考、論證。


  在訓練學生「思辯」的部分,林偉信教授分享自己最常使用「正、反並列」的例子讓學生討論,而這些例子其實於生活中隨手可得,各種新聞、剪報都是非常好地討論素材,如:某政治家評論說「AZ疫苗是最好的疫苗。」這句話便可以討論「最好的」這句話是否有邏輯上的錯誤?為甚麼AZ疫苗施打率為全球最高?此外,最近熱騰騰的「走私貓全數撲殺」的議題也可帶出為甚麼撲殺貓大家覺得不忍,撲殺豬隻卻理所當然的問題討論。


  除了師生問答與帶領討論的技巧外,這堂講座還提到了一個非常觸動人心的概念:師生對談、議題討論時要「同理」他人的感受。不論是課業抑或是日常生活,師生對話時要謹記著:站在與學生相同的高度與之對話,不要著急於解決問題,首要之務是「同理」學生的感受,看見深藏於話語中的渴望、期待,這正是著名的「冰山理論」。要讓學生願意敞開心扉對話,說話的藝術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超理性(講道理)、指責、討好、打岔的回應,用平和的方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林偉信教授提出三項具體的師生對談技巧:觀察而不評論、講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看法、請求而非要求。如:關於這件事我看到((我觀察到))……我感覺((我感受到))……所以可以請你……嗎?除了同理學生之外,老師可以適當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拉近師生距離,也讓學生學習同理他人。



二、嘗試實踐:

  聽完林偉信教授的演講後我馬上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來看,書中一再強調不要進行主觀意識的評論,只敘述客觀事實,能夠避免許多個人臆測與負面評價的言論。另外,適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有效幫助雙方溝通與互動,不過要記得必須說明是什麼事情、想法讓自己產生出這樣的情緒,如此便能有助於對方同理、回應。


  這陣子剛好班上有位特殊生,剛開學時較無法遵守班上設立的生活常規,也因為一些行為影響到人際關係。第一次和那位學生有較長時間的接觸,是因為他缺漏太多作業,被叫來我身邊寫功課。很明顯的他一開始並不想跟我說話,我便嘗試站在他的立場與他對話,慢慢的他開始分享自己的興趣:手遊,也開始願意與我聊聊短文作業的想法,最後終於完成了他一直抗拒的短文寫作,完成後我也問他以前有沒有寫過這麼多字的心得?讓他發現自己也是能夠完成短文寫作的,提升他的自信與成就感。


  不過這樣成功對話的喜悅只持續了兩天,那兩天他很開心的和我分享自己的手遊角色技能與心得,但兩天後班導請假,我那天便必須擔任起催繳作業、督促學生課間運動(在時長20分鐘的下課時間進行一項運動,我們班訂定的運動是開合跳30下)的角色,在這之前,這位學生每次都不願意做課間運動,果然那天代導時,他始終不願意運動,向他詢問原因時他還向我翻白眼,最後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先告訴他之後交給班導處理,暫時先以唸課文代替課間運動,事件結束後我有反省自己這樣會不會「太順著他」,但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種僵持不下的情況,只能先將事件暫停,等待班導處理……


  待隔天班導休假結束後,我觀察到班導用溫和但堅持原則的態度面對那位學生,跟他講了一大段話,雖然學生幾乎不回應,但似乎有聽進去,堅定自己的原則,讓學生準備好再來進行,給學生商討的空間——開合跳先做10下就好——願意退步讓學生慢慢達成目標,同時表明自己堅定的態度不讓學生任性妄為。我也向老師請教學生面對勸說時翻白眼的行為,老師向我解釋他觀察到這位學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要慢慢讓他改正,也將這些習慣告訴輔導室的老師,如果因學生的某些行為生氣,可以先暫停處理,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再來面對學生。


  我自己是沒有對這個學生生氣,只是感到很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與他對話,試著與他聊天一兩次發現得不到回應後便有些逃避,就不再主動刻意的去找他聊天。然後又過了一兩天,那位學生竟然又願意主動和我聊天,甚至留了一顆午餐的蘋果給我!我實在搞不清楚那位學生在想甚麼,乾脆甚麼都不管了,就抱著平常心面對,反正就保持著正向語言,之後隨機應變吧……


  結論就是,我認為除了學習使用正向語言、同理心對話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經驗」!像我現在就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有想要刻意讓學生喜歡我,打算繼續做我平常該做的事,做自己就好。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觀察、學習班導如何面對學生、處理事件,真的很想大聲吶喊一句:「班級經營怎麼那麼困難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