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和商業出版操作是不一樣的啊!
延續先前〈我不懂ABO在紅什麼——性別政治交織的歐美同人ABO文本〉,可以看出我對ABO文本所展現的性別政治抱持很高的期待,期望ABO文類在書寫情慾上能更加深刻對應現實社會仍在討論的性別議題。就在把上篇內容分享給朋友的時候,得到長期有閱讀腐文習慣的友人說:「我是覺得有必要這麼講究政治正確嗎?大部分看ABO就是看肉的啊,不是有人說ABO沒有肉就是沒有道德嗎?」第二個疑問我還可以知道如何回答,從上篇鄭熙青(2019)曾調查ABO文本中肉含量極高,在中國網路創作平台上ABO文也常會有「一切不以燉肉為目的的ABO都是耍流氓」的評論出現。但第一個問題也同時是我撰寫這ABO系列文不斷自問的:台灣需要ABO文嗎?作者不能寫爽就爽嗎?純情慾文難道不可以嗎?我的焦慮與疑問在閱讀完臺灣原創ABO文本《被》、《強》後感受特別強烈,於是寫了這篇文章,想理解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情緒。
小小眾進入大眾消費領域
先說明一下,我是喜愛ABO文本呈現性別政治的讀者,見到台灣ABO文類的商業出版市場仍多以日本漫畫為主,且在網路平台不乏優秀的臺灣ABO文本,出版社卻選擇這兩本尚屬ABO文類初期之作品出版(後期作品為先前所述講究性別政治的文本),作為台灣原創ABO文本商業出道作,我內心是滿焦急的。
(圖/截圖自博客來《被》商品頁)
《被》在博客來的標示最小類別僅以「同性愛小說」標示。
暫且讓我把這樣的焦慮來自某種程度的弱勢代言吧。回溯ABO文類產生的脈絡,可說是台灣學術界定義的羅曼史分支的BL文類,再從BL文類分支出ABO文類,所以我覺得會看ABO文類的人真的是小小眾!身為ABO文本愛好者的我,多少期望作者可以寫多一點ABO特有的性別政治,不希望他複製傳統羅曼史的「兩性」互動,也不想讓ABO文就只是抒發情慾而已。我想,我就是邱貴芬老師在〈利格拉樂.阿𡠄:〈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評介〉中寫的少數族群創作很容易受到族群外和族群內的檢驗,那種放大檢視原住民作家文章的情形,就如同本篇討論中的ABO文,而我是喜愛BL的少數群體,本人真的很在意屬於小小眾的ABO文本是否寫得「政治正確」的那種人呢。
出版賺錢,讀者踩雷──
網路標籤與作者警語變商誌就不見了?!
我並非在指責作者寫的不夠好,所以就不能走商業出版,而是出版社粗糙選擇文本,卻沒有讓讀者感覺到他們認真對待文本和作者、好好包裝作品,使台灣原創ABO文本以「雛形」姿態現身於一般大眾面前,且出版時就先行預設讀者熟悉何謂ABO世界觀。對於常駐於網路平台觀看ABO文本的人來說,能感受到出版社並不熟悉ABO文類,也無意改善將網路文章轉成商業出版的行銷模式,對我來說有深深的失望感,期望未來台灣原創ABO文本能以更成熟的樣貌現身於大眾面前。
《被》、《強》在博客來的文案中並無對ABO世界觀有簡單的介紹。
我後來至作者各自連載的網路平台找文章,還有到他們的噗浪找作品看,因為這樣才發現兩位作者的作品量不少,而且題材滿廣的。在眾多作品當中《被》、《強》的內容與設定,比較傾向AO傳統觀,甚至相較於其他作品,我認為偏向作者初期創作的作品,感覺角色與世界觀拿捏都尚在摸索階段。於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我跑去問這兩位作者怎麼會出版成書呢?結果,兩位皆說明是出版社編輯選的呢。(其一作者日野受邀出版時,還以為編輯是詐騙集團,而現在編輯和作者討論要怎麼宣傳第三本出版作品,應該是可以好好相信了XD )
(圖/截圖自米國度)
作者洛玥淺在連載網站米國度上有詳細文類標籤
回到正題,我一直想怎麼會有種踩雷感呢?從作者的網路連載來看不會覺得很糟糕,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涉略廣,但在買商業誌時,卻感到自己好像吃「虧」?於是,我推測這個現象或許來自網路平台有分類和標籤可供讀者選擇,有些作者甚至能在標籤前自己補述可能的雷點,對於讀者來說是非常貼心的行為。但商業誌分類則不會這麼細緻,如上述提到的博客來網站。
我在上篇文章〈我不懂ABO是在紅什麼?——性別政治交織的歐美同人ABO文本〉有提到,ABO文並非所有人都喜歡,假設逛書店的人不知道該書內容為ABO,只是好奇或光靠書本簡略的介紹就買回去,很容易踩到雷啊!作為一個消費者最討厭的就是花錢找虐了吧。
(圖/截圖自米國度)
洛玥淺於米國度的文案比商業出版文案詳細。
在講求題材包容的網路文章中,讀者閱讀創作者給予作品的標籤是義務,也是責任。''One basic consequence is that users are responsible for reading and heeding the warnings provided by the creator.''這是出自全球知名同人創作網站AO3(archive of our own)的名言,此言於今年二月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肖戰AO3事件,也帶起關於網路文章創作的廣闊性和網路閱聽人本身義務二者之間關係的討論,然而這些討論著重在網路空間,若是將空間拉到實體出版的場域呢?商業出版少了標籤,讀者便失去能夠參考的依據,面對更為廣闊的大眾,這些警示責任將不在讀者和創作者身上,而是該由出版社擔起,是企劃行銷作品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一環。
(圖/截圖自AO3網站)
AO3最大的目標是包容性。
若讀者沒有閱讀任何ABO文本的經驗,如何得知其文類隱含大量性行為描述和顛覆一般性別想像呢?此次提及的《被》、《強》二則案例,為何在商業出版的情況下,標籤與警示卻消失無蹤呢?不論如何,在沒有實際了解出版社的情況下,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臆測。若商業出版不細心觀察網路市場或和作者洽談的話,讀者或許寧願選擇隱藏在網路中,或是持續以作者社群媒體的個誌作為支持管道。
(本篇原本要分析女性情慾如何在ABO文本中操作,卻歪到網路出版和實體出版的差異,可能真的是我認為出版社太倉促想跟風賺錢吧?希望下篇我能順利描寫政治正確的部分><)
參考資料
鄭熙青,Alpha Beta Omega的性別政治——網路粉絲耽美寫作中女性的自我探索與反思。2019-05-22。
少數代言
邱貴芬,〈利格拉樂.阿𡠄:〈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評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01),頁107-11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