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那些小事製作團隊

多個願望一次滿足的實習經驗(//●⁰౪⁰●)//



  我已經有幾個月沒有交稿了,因太過習慣把自己投入一個又一個的手作和展覽活動,在不斷參與活動的情況下,僅存的力氣最多是把照片發在臉書上,如果我沒有好的精神和感動,我很難完成一定程度的文章作為參與活動的側寫。前陣子,恰巧向十八歲少女抒發自己感到體力不濟又懶惰的焦慮,正好在她要把教師實習的紀錄下來的時候,她提醒我:不想讓暑假看起來像是瞎忙。於是,有了這篇文章交待這幾個月都在幹嘛,想必未來指導教授和課程老師看到一定很欣慰吧?(自己說)


  至於本篇的分類,我暫時將本文當作學術類的文章,畢竟是在機構實習的心得。以繳交作業的週記作為結構區分,穿插較有感受的部分做分享。如果之後有想到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可能會基於這次實習經驗延伸和大家分享~

申請實習的關鍵日(筆者製)


  在你們看到上面那個表格之外的時間點,我同時申請其他的實習機構、與碩論的心魔交戰。(因本篇想要著重在中研院民族所的實習經驗分享,在此就不再敘述其他細節。)總之,眼見大多數的同學因為疫情升溫而無法得到暑期實習機會,我非常緊張!暑假前的實習會議,大家回報的進度有很多變化,有同學上周回報實習機構答應的機率很高,但是下周卻又換了其他的實習機構等待回覆。這樣的不確定感,更加深我即使錄取,也無法入館所實習的預感。



都是武漢肺炎的錯!細數那些線上實習煩悶的日子


  這段的下標看起來太過消極,不過這真實反映了當時我很絕望的心情。最初,被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錄取時,我選擇的組別是共作展,這是我非常期待能參與的業務!本來今年是會在花蓮馬太鞍有個開幕儀式,原先六月到七月還可能會至花蓮駐點幫忙,我甚至想過這段時間要把握機會回花蓮找朋友。不過由於疫情還不太穩定,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為了避免染疫可能,將這次展覽延期至明年。而我的實習場域,在得到延期消息的瞬間,從台北到花蓮範圍,瞬縮小到我的筆電螢幕,讓坐不太住的我怎麼不難過QQ


  但真有標題那麼煩悶嗎?數位實習對我來說有煩悶的地方,也有比較快樂的時候,像開心的是開會說十點開,我九點五十分起床開機都還來得及,比起每日從我家跑到南港工作,來得輕鬆許多。因為館所展示是以研究為導向,很多資料都滿硬的,我常常要看很久~很久消化內容。如果沒換句話說,一般大眾會難以明白。而研究員的學術論文要怎麼轉成比較口語、平易近人的話?一直以來,如何撰寫策展論述就是博物館策展內容很重要的環節。這次的工作也有別於以往我個人在博物館所的工作經驗,這是真的把展覽回歸學術的本質再進行轉譯。


  第一份線上作業,即是轉譯,協助今年布農族常設展的展覽單元論述撰寫,雖然就我個人結果來說是「微失敗」,查找老師的論文花很久時間消化,下筆也過於小心翼翼,導致我寫到一半的時候,老師們已經寫好的窘境XD 最後的策展文字,就是現在大家去博物館能欣賞的文字,是由高效率的館員與老師們撰寫而成的。但從選擇老師研究內容的過程中,怎麼判讀何種內容符合本次展覽概念?清楚知道自己這單元要什麼,才能好好選擇老師論文的章節,這樣的過程非常有趣!

(圖/筆者攝)

今年度布農常設展更新後的樣子!攝於至花蓮取槍前一天,近代的土製獵槍尚未入館。



  撇除幾乎整天要盯著電腦,獨自在文本裡找可用的訊息,其他(極少數的)時間都還滿快樂的,像是和實習夥伴開會討論要做什麼成果、和實習指導員討論個人獨立策展作業,因為大家都對博物館或是文化轉譯工作有興趣,就算是線上討論,聊過一下就很有動力繼續工作,大家的熱情真的是疫情作業下難得可貴的寶物,嗚嗚。


  ※其他有時間再來分享的線上活動:林場學校、社區地圖gis課程、政大質性工作坊、綠島人權營隊前導課程、館務會議、研究員gis資料建置。



把握開館時光,濃縮再濃縮的實體實習


  就當我好不容易掌握了數位實習節奏的時候,實習指導員告訴我們:「你們下周可以入館了!」我記得第一次入館就是跟各個館員打招呼、協助撤換常設展。真的,雖然習慣了遠距實習的便利,可是能實際進入博物館實際看大家的工作狀況、近距離接觸文物,特別是織品類的,光是拿在手上都覺得自己很幸福~~


  入館後能做的事情變更多了,例如要查找老師研究著作就必須透過圖書館才能找到;館內電腦才能接觸的歷屆共作案展示的資料;能利用館內電腦找文物詳細資料,就不必用到時常當機的數位典藏系統;實習成果專案的podcast錄製也是需要大家聚在錄音室一起完成;開放博物館的魯凱族新展示和舊展示也是需要實體教學操作比較能明白如何建置;下班後跑去當代藝術館聽Eleng老師解說;週六當天來回花蓮訪問族人關於獵槍的故事等等。不過,這段時間的實體實習也並非全實體,因為疫情實施分流工作的關係,或是有人的工作時間和大家錯開,開會仍常常維持線上的模式進行,除非是大家都一定要入館討論的館務會議才是實體會議。

(圖/筆者攝)

Eleng Luluan(安聖惠)老師的作品中使用館內典藏的照片,但我不確定是否為圖片中那張。



  隨著這些實體實習的經驗擴大,也是不斷地整理、吸收收集來的資料,原本單純一周三次的實習時間,或許因為我們都在調整工作模式的關係,自主增加許多實習時數,像是為了彌補前一個月份無法進入館所的遺憾。但我個人認為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還沒抓到合適的工作模式啦~


  ※有時間再來分享其他實體實習後的活動:東埔獵人證部落會議、台北當代展覽開幕、播客錄音體驗、桌樂布農獵槍展示訪談、馬太鞍共作展會議、斯卡羅資料大搜查。



  本篇簡單紀錄這三個月實習以來的點點滴滴,突然覺得原來我做了這麼多事情!剛好寫這篇的時間點,是我的實習尾聲了,想藉著實習生身分協助人類學年會活動,因此可能下一篇是學術參與的資料匯整,希望是以人類學年會的紀錄為主題。我身邊有好多朋友要發表,屆時或許還是會有以實習生視角參與活動後的小心得,有興趣可以先到人類學年會的官網看看喔~





Comments


bottom of page